刘书阁 > chuchu14文集 > 零距离拉萨

零距离拉萨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刘书阁 www.liushuge.com,最快更新chuchu14文集最新章节!

    一个去过西藏的驴友在他的博客里写到:西藏以纯正的气度做铺垫,粘上多少浮华都是闲庭信步,挥洒自如。他在包容中接纳了这个世界,也形成了这个世界。这是一个没有绝对的世界,却拥有绝对的丰富。西藏是百分百的,超脱了杂念,远离喧闹远离了尘世的种种琐碎,让最精确的时间在这里停顿,进而失去成为时间的意义。这是离天堂离神灵最接近的地方,这里每一处都是如此的纯真,因为大自然是不会表演的,也不需要表演。

    我不是旅行家。我只是一个叶公好龙之徒。所以不要希望我对这次西藏之行也和人家一样能有什么深刻的高明的认识和见解。

    1、拉萨,偶来了

    来西藏已经半个月,每天不停的走。顺着一个方向一直走到头然后再走回来,第二天顺着另一个方向走下去(反正拉萨也不大)。看了很多景致,心情似乎一直还没有转换过来。面对这一切,依然无法安静的行走。

    准确的说是到了拉萨。拉萨,藏语意为“圣地“、”佛地“,由此可见,在佛教徒眼里,拉萨是如何的神圣不可侵犯。他是尊严和智慧的化身。在很多人眼里(当然包括我),西藏就是拉萨,拉萨就是西藏,两者不分彼此的。如同男与女这大自然创造的神奇。在大自然母亲的眼睛里,两者是没有区别的,都是自己的孩子。

    入藏走的大多是青藏线,但真正意义上青藏线是格尔木到拉萨段,全是柏油路面,平坦畅通,说句玩笑话,想死都tmd难。从拉萨到西宁和格尔木有长途班车可坐。我就是从格尔木坐车到拉萨的。毕竟是第一次来这个神秘的地方猎奇,还是安全第一。哈哈。

    后来在背包客餐吧听一些老驴友说起川藏线沿途风景是如何的险峻如何的漂亮,不是青藏线可比的。我就开始后悔,一个劲的。从决定来西藏的那一刻起,到我坐在车子里看见那高高的大雪山的神奇,到我此时站在拉萨的街道上,我整个人一直处于激动中,莫名地。一切来的又是如此的惬意随和。

    其实来西藏最好的时节应该是每一年的5月-10月,那个时候气候适宜。我到的时候是10月中旬,天气已经开始转冷,但丝毫不影响我的心情。入夜很安静,几乎听不到任何响声。在一片静谧里你可以感受到这个和天堂很接近的地方,在夜色里的神秘,可以听得见平静的呼吸和脉搏的跳动。其实,从我住的地方可以很方便到八角街,感受这个迷一样的城市另一种颜色。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似乎听到很远的地方有狗叫声。空气请鲜,有些恍惚,街上怎么能没有人呢?忽然我笑了。原来此时我正站在拉萨的街道上。习惯于大城市快节奏的我,对着晨光里空旷的街道,还真有些不习惯一时无法适应。后来才知道那不是狗的声音,而是藏獒,属于狗的一类。忽然想起西游记里说地藏王菩萨的座下就有一只藏獒,能分辨鬼神,不知真假。

    接受朋友的建议,头一两天我只是在住的附近走走,并没有大的运动。其实还真有些怕高原反应。之前听论坛上一些人将高原反应说的极其恐怖极其吓人,简直跟遭遇“911”一样。但休息了一天,我发现自己没有一点不适应的地方,身体很好。这才完全放心。嘿嘿,我之前两年的锻炼还是有作用的。

    其实,高原反应没什么,又死不了人,不用担心。如果你实在活得很珍贵,担心一不小心玩完。算了,您老人家还是下面待着吧,别来西藏游荡——安全第一。建议不要一开始就吸氧,尽量要自身适应它,否则,你可能在高原永远都离不开吸氧了(依赖性非常强)。除非你愿意在这里享受天葬的美妙。

    2、琐碎的思想

    到拉萨后,我和段联系上。我是突然间才想起竹子说过有个朋友在拉萨。便让她联系段给找个便宜点地方住。那是个黑瘦的汉子。联系上他,原来已经给我安排好住处。不用我操心。初感觉是个话不多的人,熟悉了才知道他在拉萨已经呆了三年,才知道他有些如此丰富的阅历。

    此时西安正在下着雨,一些人在路上和雨来一个亲密的拥抱,一些人站在屋檐下悠闲的看着雨景,装满湿淋淋的爱情,一些人正走的更远,走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家,温暖而安心的享受一天后的幸福,还有一些人正走在旅行的路上,向着一个方向前进。更多的人,是选择在那个被称为家的地方,洗衣服、做饭、侍弄着自己的胃、或者侍弄着一只狗、一只猫,比父母和朋友还亲热。

    这就是生活,平淡的生活,写在纸上显得平庸又散碎,那些不平庸的事情是无法写在纸上的。而我,却要用一张纸描述出我那双39码的登山鞋在海拔3650米以上的地方所经历的事情,我在大昭寺里遇见的那个美国女孩,当我懒散的坐在台阶上试图用自己不顺溜的英语和她交谈时,她却用汉语和我说自己在穿越阿尔卑斯山遭遇的大气压;我在德吉路一个小饭店吃饭时,遇见的那个来自南京的女生未然教我说简单的臧语,可惜我只记住了一个扎西德勒。在后来的一些时日,她和我一同晃荡在拉萨的很多地方,带给我很多快乐的时光;我在布达拉宫参观时,一位喇嘛师傅说我很有佛缘还送我一个降魔杖,吓得我拿了降魔杖赶快溜之大吉,我怕一不小心被说动了也出家了。我还没有享受够生活呢。

    这些情景不是一两句能说完的。更多的是那些写不出来也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细腻的情愫。那些写不出来的东西就像这平淡的生活,是持久的存在滋味才更加浓烈。就仿佛纸包不住火,火终究是要烧掉窗户纸到外面去。只是需要时间的煎熬,才能搞出熊熊的火焰。对于在西藏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要用心来认真感受。西藏是一个值得用心来体贴的地方。

    我开始在拉萨街头流浪、流浪,像个孩子地认真地打量每一片砖瓦,每一粒尘埃、每一个角落。记得有一个很有名气的人物说过这样的话,去西藏的人,都是一些长不大的孩子。我想,我还是没有长大,不然就不会让那么多的人担心让那么多的人难过。我混进那些紫铜塑像的人流里,在同样的海拔,同样高度,同样强烈的太阳下,以同样的姿势行走,感受高原太阳和我的最亲密接触。

    面对着眼前的,我想藏人的先民们选择在这里生存并筑起了这么宏伟的的建筑,里面实在充满了生存智慧和勇气。只是我不知道这样的美丽,真的和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的路人有关吗?现代工业文明的进程是否会给我们保留一份对原始生活的向往?

    拉萨是朝圣者的天堂。在布达拉宫,在大昭寺,在八角街以及其他任何一个角落,你随处都能看见这些不知姓名的彼此不相识的朝圣者,有些正是年少青春花样红,有些是行走艰难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老人,男男女女走在朝圣的漫长旅途中。拉萨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转经道,而以大昭寺为核心的八角街——这个拉萨最早燃起、最晚熄灭灯火的地方(也是拉萨最为繁华热闹的商业街),是朝圣者必去的。

    沿着八角街顺时针方向顺公里长的转经道,石板路已被信徒们用身体和虔诚磨得光滑锃亮,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色的光芒。两腮泛红皮肤紫铜的高原人(其中也有我们这些外来人)把美好的心灵和希冀注入这条金光大道上(我是希望自己可以撞个头彩,最好太阳的中个几千万),同时也在这条金光大道上通过对神灵的顶礼膜拜获得了心灵慰藉和神的福祉,永恒地。双手不断的起落,身体此起彼伏,目光有些呆滞,但内心坚定无比。看着那些磕长头的人们,我忽然想起可可西里的一句话:见过那些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脸和手都很脏,可是心灵却很干净。

    终于,在一个有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也学着那些朝拜者长跪磕头,做着一样的姿势,带着一样虔诚的心。没有料想,晚上回到住处,两个膝盖痛的要死。摇头,看来我终究只能做一个红尘里为物质奔波的俗人,呵呵。

    此时,我坐在北京路的一个小店,喝着滚烫的酥油茶,吃着香喷喷的奶酪,一缕阳光照射进来,恍惚之间我都以为这就是我所想要的一直追求的生活方式。外面,天空蓝的透彻,像是刚洗过一样,不见一点杂质。不知道哪位哲人说过,生活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的内容和方式。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那么,我的生活内容和方式在哪里,是些什么呢?是否也和别人的一样?

    3、晃荡在布达拉宫

    不到长城非好汉,那么不到布达拉宫就等于没有来拉萨。谁料想到布达拉宫居然要排队买第二天的票,而且还搞实名制,登记身份证号码(侵犯个人隐私吗),搞的和国家安全局检查一样。没有办法,我在长长的队伍后面排上了,最前面是几个藏民,一看就是旅行社或者别人雇来买票的,因为藏人根本就不需要买票。散客的票一次最多买6张,需要三个身份证,而且第二天上山换门票还要查身份证的。不过据说也有人直接上山在门口求喇嘛成功的当天进去了的。

    后来才知道黄昏以后好多寺庙都是可以不买门票的。这里寺庙门票不便宜,基本上都是55,布达拉宫100,大昭寺70。估计着可以买上票(每天散客限600张),我就耐心的等着了,终于在2点过一刻时排上了,是第二天12点钟的,钱在换门票时才交。

    第二天起来的晚,已经10点多。在街上的一家四川面馆里要了碗面,就是不见出来,那个老板还很热情地说就好就好,终于在11点半之前吃上了面。想着不能过了11点半啊,着急啊。出了面馆急匆匆往布达拉宫赶。以后的经验证明,西藏这个地方做饭就是慢,千万不能急,谁让这儿气压低,水都烧不到100度呢!

    公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建立了吐蕃王朝。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在此兴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由于前来拜佛的人越来越多,围绕大昭寺便先后建起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雪域名城从此形成。我对文成公主真是太崇拜了。一个女人不远千里来到这边寒之地,还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真是不容易啊。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女人值得我们敬重。

    在书上看到,当年余纯顺从川藏线进藏时,在拉萨市郊蓦然看到一座耸立在远处蓝天白云下被群山环抱着的金色屋顶,他边往前走边急切地问着遇见的每一个人,这是布达拉宫吗?这是布达拉宫吗?当回答“就是”“就是”时,历尽艰辛终于走到拉萨的汉子,这个立志走边大江南北的六尺热血爷们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他对着苍天大声呼喊“拉萨,我来了”“拉萨,我来了”我知道那声音里凝聚着他的崇拜、勇敢、意志、力量和自豪,还有他不为人知的寂寞与苍凉。

    布达拉宫是西藏最完整最宏伟的古建筑群。“布达拉”是普陀罗(普陀)的译音,意即菩萨住的宫殿,今尚存法王修法洞和观音佛堂两处早期建筑。现有建筑群为两世纪中叶(大约是清康熙年间)五世达赖受清朝册封后开始兴建,并经过历代达赖不断扩建而成。。19年前,布达拉宫是五世达赖之后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是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权力中心,从七世纪起,先后共有九个赞普(藏王)和十位达赖在这里居住过。 布达拉宫由红山南麓奠基,缘山而上,依势迭砌,从平地直达山顶,几乎占了整座玛布山(红山)。整个建筑系石木结构。用块块方石垒砌,高大宽敞的殿堂墙上绘有色彩鲜艳的壁画,室内陈设有几十万个用金、银、铜、玉和檀香木等雕铸的大小佛像,造型生动。集中体现了藏族人民高度的建筑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蔚为大观。整个布达拉宫占地大约41公顷,包括四大部分:红山之上的红宫、白宫、山后的龙王潭和山脚下的“雪”其中红宫为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心和顶点,也是须弥佛土和宇宙中心的象征(隐含有权力的象征,我以为);白宫合抱于红宫外侧,是历代达赖的宫殿、大经堂、噶厦政府机构和僧官学校等,达赖的寝宫位于白宫最高处,又称日光殿(红白相邻,生者与死者共居一室,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宗教力量。这又是一种怎样的造化和虔诚!);龙王潭为布达拉宫后园,方圆约3公里,中为湖,湖中小岛上建有龙王宫和大象房等;“雪”在布达拉宫脚下,安置有噶厦政府的监狱、印经所、作坊、马厩,周围是宫墙和碉堡。

    站在红山脚下,可看到布达拉宫的整体布局,由下到上分别是雪、白宫和红宫,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说”通过建筑布局的对比、夸张和渲染,表现了佛法的威严,令人在千年之下,仍生出对天国佛境的崇敬之感。从下往上,一步一个台阶,经历三界,似乎也在寓意着人生要经历种种的考验吧。

    我忽然有些理解西藏人为什么对那么多的自然山水敬若神明了。人在大自然的逼迫下,感到渺小、卑微、恐惧、软弱和孤寂外,除了用一些精神上、非物质上的办法外,好象就没有其他更好的主意了。可是,临绝境,佛何用,道何用?我们又该觅何佛何道庇护?

    藏式建筑的特点是柱子多,采光特别差,在昏暗的灯光和到处都可以闻到酥油的味道里,我随意走在布达拉宫的各个宫殿,四处游荡,看着这雪域高原的神奇。虽然布达拉宫的布局很复杂,但我没有时间感,就一个人慢慢地晃荡着。

    东边的寂圆满大殿,系白宫主殿,也是白宫最大的殿,面积大约717平方米,内有有根柱。北侧面设达赖喇嘛宝座,上方悬清同治皇帝御书“振锡绥疆”匾额。殿内四壁满绘宗教故事和历史人物的壁画,显示的庄重又充满宗教的神秘气息。可惜里面不让拍照,否则真该好好留念。

    法王洞,系七世纪吐蕃时期的建筑,据说被西藏佛教徙尊称为法王的松赞干布当年曾在此潜心修行。殿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以及吐蕃王朝大臣噶尔东赞(禄东赞)和吞米桑布扎等塑像,后者相传为藏文创始人(那一定是个天才人物,否则就不能创造出那么希奇古怪的臧文,我见了就脑袋大)。还有一些早期珍贵的壁画,像松赞干布迎接文成公主的图片以及禄东赞等人的肖像。不过有的颜色已经脱落的不成样子,很让人担心许多年后是否还可以看见他们的存在。

    殊胜三界殿,殿内供奉一块用藏、汉、满、蒙种文字书写的“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牌位。牌位上方所供为清乾隆皇帝(奶奶的,当皇帝就是好,死了还有人供奉着,浪费。)肖像。周围有金刚持、宗喀巴等塑像。殿内尚有十三世达赖喇嘛用万两白银铸造的十一面观音像。这是红宫中一座重要的佛殿,有些重大活动在此殿举行。如原达赖喇嘛坐床等重要庆典均在此举行。

    金顶区位于布达拉宫的最高处。金顶指的是灵塔殿和主供佛殿的鎏金屋顶,共座,金顶上有许多鎏金装饰。金顶区四周,尚有经幢、经幡等装饰。在蓝天白云下仪态大方,气势恢弘,使人不由得生出景仰之心。湛蓝的天空下,太阳与金顶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壮丽的图画。远望布达拉广场和药王山,心中不禁感叹,藏传佛教的宏大、藏文化底蕴的深厚,岂是我这样走马观花般的游走所能真正知晓?

    在布达拉宫里,我在一个角落里看见三三两两的僧人坐在阳光里,悠闲的说着什么或者拿着手机玩。空间虽然阻隔了拉萨和外界的交流,但并不能隔绝信息的交流。

    不过,可恶的是在在游荡过程中,一些文物陈列室和金顶竟然也要交银子。看着那些诵经的喇嘛,面对着导游小姐一声声的“这是物价部门定的你们不行去告啊”的不屑,我不知道该如何将着千年的建筑和无孔不入的金钱联系起来。

    4、关于大昭寺

    来拉萨不进大昭寺实在是浪费。在西藏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另一侧,就是大昭寺所在。进进出出的人群,嘈杂又混乱。远远看去,不像一个寺庙,反倒是一个集贸市场,大昭寺就是管理所。听说大昭寺对藏民是免费的,是否属实我没有深究。我没有从正门进,那些昂贵的门票让我打冷战,我在一个老驴友的指引下(他说自己是买票进大昭寺的,我还是怀疑他就是这样进大昭寺,不然怎么会这么熟悉?)从后面一片比较矮的墙爬进去的。佛祖,原谅我吧。那些喇嘛如果知道了,非诅咒我下十八层地狱不可。呵呵,谁让他们将门票买的那么贵呢。我心不诚,六根不净,南无阿弥陀佛,看来我注定是与佛无缘。

    在网上看到一个驴友的文字,当他在大昭寺的门口看见那些被信徒磕长头而磨出深沟的青石板时,是多么的震惊,以致久久不能平静。这需要多少时间,多少毅力才能磨出来啊。而这其间的种种苦难,亦非我们这些常人所能感受得到。我没有在大昭寺的门口看到那些有着深沟的青石板。看见的全是很平整的。问喇嘛,说已经被换掉。轻轻的几句,给了我无法言说的遗憾。

    在拉萨,藏族人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语意为佛地的意思),由此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大昭寺前的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当年亲手种植。据传公主在拉萨种植的柳树不仅仅是这一颗,还有三颗分别种在布达拉宫下、小昭寺前和东城的八朗雪(黑帐篷)附近。公主柳旁的甥舅会盟碑,是公元年唐蕃会盟时所立。似乎在后来的历史中,这个甥舅会盟碑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历史真会开玩笑。

    关于大昭寺的来源,有个美丽的传说。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曾在此湖边向当时的尺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内,湖面顿时万丈金光闪耀,金光之中浮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一场由千只白山羊驮土建寺的浩荡工程开始了。

    大昭寺前前后后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纪念白山羊功绩,佛殿最初命名“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建的。“大昭”的的名字据说与始于与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具体“传昭大法会”是什么,我不得而知的。我也懒的向历史搜寻证据和来源。这是考古工作者和历史学家的事情,偶只是来猎奇的。

    走进昏暗的院子,一下子竟找不到方向。满眼的喇嘛、信徒在自得其乐的或坐或卧,只好跟着一群信徒。他们只是转动寺院的经轮。连绵的法轮在寺庙屋檐下转动,一只又一只的手在上面触摸。这蕴涵了多少信仰,又见证了多少世事沧桑。

    从大门进去后沿顺时针方向进入一个宽阔的露天庭院(咱们叫做天井),这里曾是规模盛大的拉萨祈愿大法会“默朗钦莫”的场所。届时拉萨三大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三大庙。)的数万僧人云集于此,齐为众生的福祉与社会安定而祈祷,同时还举行辩经、驱鬼、迎诸弥勒佛等活动。

    “默朗钦莫”始于公元公元年,最早是大宗师喀巴大师为纪念释迦牟尼以神变之法大败六种外道的功德,召集各寺院、各教派僧众,于藏历正月期间在大昭寺内举行祝福祝愿的法会而建成的。庭院四周的柱廊廊壁与转经回廊廊壁上的壁画,因满绘千佛佛像而被称为千佛廊。整座大昭寺的壁画有座大余平方米。那个下午的阳光灿烂明媚,我站在庭院中央,静静地什么都不去想。时间此时仿佛都停顿了,一切是这么的安静。连远处传来的诵经声,也是如此的动听,似乎我还听得到许多年前“默朗钦莫”众僧齐声诵读经书的声音

    释迦神殿是大昭寺的主体,也是大昭寺的精华和精粹所在。殿内主供有文成公主从长安携来的释迦牟尼佛像,这是整个藏传佛教信徒们皈依的中心。拉萨之所以叫拉萨(神地),也是源于这尊佛像。二三楼之间有班丹拉姆护法神殿,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年年岁岁,花开花落,每天前来朝拜和围绕佛像转经的信徒香客络绎不绝,前仆后继。人类对于宗教和神的崇拜有时候也是好事一件,至少心里有个寄托。心中空空的,总不是好事情。

    穿过夜叉殿和龙王殿,数百盏点燃的酥油供灯的后面便是著名的“觉康”佛殿。它是大昭寺的精神和佛气之所在也。佛堂呈密闭院落式,楼高四层,中央为大经堂。藏传佛教信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在于此处。目前这里是大昭寺僧人诵经修法的场所。从大经堂可遥遥看见造型精美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塑像,两侧有两尊装饰华丽的佛像,左为莲花生,右为强巴佛塑像,雍容华贵,典雅而气象不凡。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千手千眼观世音呢。

    大经堂的四周是小型佛堂,除位于正中心的释迦牟尼佛堂外,其余的均大小不等但布置简洁。释迦牟尼佛堂是大昭寺的核心,这里是朝圣者最终的向往。此殿供奉的释迦像是文成公主从中原所带来的佛像。

    大昭寺里阴暗潮湿的气味让我受不了。我很快的从那些宫殿逃出来。殿里呆不得就上屋顶吧,大昭寺的很多屋顶可以上人,彼此相连,可以从空中游览一番。探头可以看到大门下顶礼膜拜的人们,兢兢业业地起立趴下,以头触地,让人不得不为宗教的力量感到震撼。有的旅游书曾说:“死等也要看打阿嘎”可惜我没有碰到。后来问别人才知道,所谓的“打阿嘎”就是一群人在夯屋顶。

    沿千佛廊绕“觉康”佛殿转一圈“囊廓”方为圆满。这便是拉萨内、中、外三条转经道中的“内圈”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堂为中心而进行的,除“内圈”外,围绕大昭寺则为“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热闹的商业街——八角街;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为“外圈”即“林廓”已绕了拉萨城大半个。

    大昭寺内的雕刻千变万化。在大殿周围的廊殿间、殿门、廊枋上,都雕刻着各种生动的图案。大殿内还有与敦煌石窟相似的飞天浮雕柱头;最奇怪的是在初檐与重檐间居然有半圆雕的人面狮身伏兽,整个欧亚大陆都没有狮子的足迹,难道几千年前就有西藏人到过非洲,抑或埃及的狮身人面是由西藏传过去的不成?

    5、玛吉阿米的爱情

    在那东方高高的山尖,每当升起明月皎颜,那玛吉阿米的笑脸,会冉冉浮现在心田

    关于玛吉阿米曾经有个故事:传说仓央嘉措(不过据说这位诗人—我宁愿称他为诗人—结果很掺,至今他的下落仍是不解之谜)平日喜欢偷偷下山(红山上的布达拉宫)到民间游逛。一日他来到一个小餐馆,在这里他看见一个美丽的小姑娘从门外掀开门帘露出一张可爱的笑脸,好象在找人,四处望望便离开了。身为六世达赖的仓央嘉措被这个不知道名字而又美丽的姑娘所迷住,写下了上面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玛吉阿米(玛吉阿米藏语的意思就是不知道名字的美丽善良的姑娘)。

    玛吉阿米,八角街东南角上很一间再普通不过的餐馆,黄色的小楼外表如许许多多普通藏式餐馆风格相似,但门庭上悬挂的木质雕刻却格外引人注目。那是一个少女的头像,据猜测她应该就是玛吉阿米。雕刻很特别,寥寥几笔将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极丰想象力的美感和无限扩张的遐想,总使人觉得这微笑的少女背后肯定隐藏着什么动人优美的故事,何况是在这谜一样的城市里。

    现在你若到了玛吉阿米,翻开菜单的第一页,就会看见上面的这首诗歌。可惜的是,当年的那个诗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当年的真情告白,到了今天,不但传唱着,而且还成了借文化之名目招揽生意的广告。如果仓央嘉措他老人家地下有知,不知该做何感想。一定是无奈的摇摇头,一声随他去吧,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只能是最下乘的想法。

    初到一个地方,先不管是不是对于文化的兴趣和认同,人们总是喜欢寻找些文化的气息出来,感染一下自己旅游的境界与层次。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你我,不也是需要历史时时提醒我们关于生与死永恒的基本问题。就在玛吉阿米,就在大昭寺的边上,再麻木的人,恐怕也是难以逃脱历史的束缚感吧。从文成公主到六世达赖的仓央嘉措到今天的你我,这是怎么样的一个宿命的轮回往返和变迁呀。。情侣们都喜欢到这里来,自然希望玛吉阿米的爱情能给自己带来爱神的眷恋。桌前的留言本那一行行的文字,全是爱情的誓言,热血沸腾,肆意而磅礴。认真感受吧,在这谜一样的城市里,爱情故事又该演绎出如何激动人心的一幕?

    有的密密麻麻,写的狂放不羁,到后来几乎已是千鸟飞过天,显然是一气呵成,给予表达的故事或心情也一定是激情澎湃;有的宛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细致和温柔似那初春的小雨,使人禁不住想着怎么样的女生可以这样的动人;有的则是行云流水,自然而随意,在细微处显现出真感情;有的则是简单的为朋友留下了祝福,有的道出不为人知的暗恋

    “唉,羡慕你啊,一个月就可以追到一个爱你一生一世的女孩”

    “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其实我一直都没有忘掉你,不知道你是否依然记的起我。”

    “梦再远,有你便是幸福。”

    “赵真,我爱你到永远!”

    “你轻轻地飞舞在美丽的天堂,只把微笑留给了我!”

    “雪然,我一定要追到你!”

    “丫头,让我们想伴到永久。”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缘分这东西,从古到今从来都为红尘里我们这些痴男怨女所追求,简直就跟现在的孩子追明星一样时髦。于是,在这尘世里,我安心地寻着等着那个不期而遇的缘。希望玛吉阿米保佑我!

    无论在这个世界的哪个角落,爱情都是永恒存在的。

    6、美丽的纳木错

    出了拉萨,往西北方向大约走200公里(当雄县和那曲地区班戈县之间),你就可以看见美丽的纳木错。

    车子在一个简陋的购票处被拦住了,每人购买了一张价值不菲的门票。购票员送给我们一个环保袋,原来进入纳木错风景区是要有环保精神与卫生习惯。做的很好啊,真不愧为“圣湖”

    安宁祥和又不乏美丽的纳木错如同一个温顺的绵羊,等待着牧羊人;或者是一个恬美的姑娘,守侯着爱人归来;或者是一位慈祥的老人,望着回家的孩子。纳木错,臧语意为“天湖、灵湖或神湖”是藏传佛教的著名圣地,被信徒们尊其为四大威猛湖之一,传为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看来神仙就是会享受,连道场都是人间仙境,难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成仙成道一直成为人们乐此不彼的事情。

    纳木错湖面海拔砗米,从湖东岸到西岸全长轿多公里,由南岸到北岸宽奖多公里,总面积为积为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最深处大约为33米以上。纳木错湖水的补给主要靠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湖水四周有不少大小溪流注入,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天蓝色,水天相融,浑然一体,闲游湖畔,似有身临仙境之感。多少年来这地方催生了无数让人眼馋的图片和动人的传说。

    站在湖边,看着浩瀚的水面,聆听着水波拍打岩石的声音,间或有不知名的水鸟飞过,雪峰在远处反射着阳光,天空仿佛也变的透明,将碧空反射的更蔚蓝。和同行的驴友扎好帐篷,我们几个人游荡在湖边,安静的等待着夜晚的脸。

    在湖水雪峰的环抱里,生命可以慢慢的浸泡来着。

    那些隐藏在岩石间的东西,那些飞翔的鸟儿,此时与我对视。唤起我对于远方亲人的记忆。

    点燃火堆后才发现不远处也燃着篝火。他们看见我们的火堆,热情拿着一大堆吃的和喝的走了过来,很随意的坐在一起。仿佛是认识很多年的老友。其实我们刚相识而已。喝酒、唱歌、聊天,其乐融融好不自在,说着各自在路上的经历。原来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是在拉萨结伴的。来自上海的驴友白非然说,幸好到纳木错的时候人很少,否则我一定会失望的。那一刻,大家都安静了下来。我明白他的意思。当一切都在既定的程序时,最初的期盼和渴望就慢慢变成了疲劳,更何况,想象中原本应该与这湖水的美丽所寄存的宁静已是春梦了无痕。

    清晨,湖面霭霭茫茫,周围群山若隐若现。太阳升起,云消雾散,浩瀚无际的湖面荡起涟漪,好似慈祥的老妈妈,手挥素巾注视着远行的孩子。这时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格外清淅,不远处的牧场一片浅绿,山体红黑间杂,峰顶白雪皑皑,主峰如一个威武的战士守护着美丽的纳木措。

    此外还有五个半岛从不同的方位凸入水域,其中扎西半岛居五个半岛之冠。岛上林立着无数石柱和奇异的石峰,有的壮如象鼻,有的酷似人形,有的似松柏,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岛上还分布着许多幽静的岩洞,有的洞口呈圆形而洞浅短,有的溶洞狭长似地道,有的岩洞上面塌陷形成自然的天窗,有的洞里布满了瘤钟乳石。岛上到处怪石嶙峋,峰林遍布,峰林之间还有自然连接的石桥,岛上地貌奇异多彩,巧夺天工,实属奇观。

    湖畔遍布玛尼堆。湖畔小岛西北坡顶,有一个50米长的玛尼堆,上千快雕刻着藏文诅语的石块,默默的注视着纳木措,件件都是艺术珍品。像蝌蚪一样弯弯曲曲的藏文很好看。据说这些刻有文字的石块都是教徒从各地带来的。上面的文字代表了他们对于来世的期盼。湖畔还有两个高高耸立的合掌石,他像两只巨型的手掌,高举向天空,合掌为众生平安而祈祷。

    当呈现美丽的景象,不需要你去费力气地寻找的时候,你还会有期待的心情吗?好在纳木错湖不是这样的。不过,当公路一下子将纳木错和人群拉近后,深闺女儿家也家成了当垆文君,失去了最初的吸引力,人们慢慢地也就失去对她的好奇。如同左手握右手。有所得必有所失,这是亘古变的定理。任何事物都不能例外。

    远处的念青唐古拉山宏伟、挺拔、威严、壮丽,在早上单薄的阳光里,泛着神奇的光,它们需要人们的仰视,这是一种神性的对话。几个同行的驴友已经架起那些长炮短炮,对着一些景色拍摄个不停。我通过镜头,将远处的湖色拉的更近一些,再近一些时候,我只是想看的更仔细一些。

    人,始终是要对自然心存敬畏的。

    7、宝贝园林--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藏语意思是“宝贝园林”建于于世纪世年代。全园占地万平方米,建筑以格桑颇章(颇章是宫殿的意思)、金色颇章、达登明久颇章为主体,有房房3间,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的、古迹最多的园林。

    罗布林卡四面都有门,东面是正门。康松思轮是正面最醒目的一座阁楼,它原是座汉式小木亭,后改修为观戏楼,东边又加修了一片便于演出的开阔场地,专供达赖喇嘛看戏用。它旁边就是夏布甸拉康,是进行宗教礼仪的场所。它的北侧设有噶厦的办公室和会议室。每到夏日,布达拉宫内的许多政府机构,都要随着达赖喇嘛转移到罗布林卡办公(和现在的北戴河差不多啊)。

    耳机里响的是凯丽金的萨克斯,而且是那首著名的梁祝。虽然感觉他的萨克斯并不太好。西洋人西洋的乐器和中国最为传统的音乐,在罗布林卡的这个阳光明媚的天空下,显得格外的和谐。畅想在音乐里看着这个美丽的园林,仿佛这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为这一刻而来,让人在由衷的感到生活的惬意。

    据了解这里以前还是一片野兽出没,杂草矮柳丛生的荒地。后来,由于七世达赖喜欢并常来这个地方,当时的清朝驻藏大臣便为其修建了一座鸟尧颇章(凉亭宫)。公元艘蛔年,七世达赖在鸟尧颇章东侧又建了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三层宫殿——格桑颇章(贤杰宫),内设佛堂、卧室、阅览室及护法神殿等,被历代达赖用为夏天办公和接见西藏僧俗官员的地方(我以为就是夏天度假的地方)。一直到1954年十四世达赖时,罗布林卡才发展成为今天的规模。

    新宫是坐落在罗布林卡内的名建筑之一。新宫内的壁画丰富多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位于新宫北殿西侧经堂内画的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与八大弟子图。释迦牟尼画像最为细致逼真,一幅善良平静的尊容显示出无比的佛像和威严。八大弟子形象生动,那种静穆沉思的虔诚神态刻画得新鲜细腻、栩栩如生,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精彩作品。

    那天,我没有目的地走在罗布林卡的一条小道,阳光很充足,地上的树叶沙沙做响,头顶的经幡随风摆动。有些累,我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太阳落在身上,舒服又惬意。一阵轻缓的风悄悄走过,经幡捏着衣襟,羞涩地和着风的舞曲。我看着舞动的经幡,突生奇想,经幡和风的前世一定是一对恋人,今生虽然两人不能在一起。但,无论你来自何方,无论你去向何处,我相信经幡和风都会一路伴随着对方,直到彼此到达幸福的目的地。风再起时,顺着风的指引,我和经幡欢快地奔向快乐的方向

    新宫南殿的壁画,从西沿北到东,是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的一部西藏简史,它的内容包括:藏族起源、吐蕃王朝兴亡、公元础年至蕃王年西藏佛教后弘及噶当、噶举、萨加、格鲁等教派的陆续举起,1391年一世达赖根登竹巴出世至十四世达赖丹增嘉措于至十年从北京返回拉萨为止的各世达赖传记等共955幅画面。这些图画为研究藏族的历史和藏汉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8、优游的拉萨生活

    很多时候西藏被夸大其词了。我不否认有太多赞誉和奉承。只是因为人们把这儿想得太过理想。只有到了西藏,你才会知道许多东西太理想化。这不是西藏的错,因你已把她构造得实在是太完美,而她却是一种现实,同样存在着艰难困苦,同样存在着世俗与城府,同样有着犯罪发生,并不是如你所想得那么十全十美。但是只要用心去体会去感受,仍然可以发现这里比你想象中更加动人,那份感觉也只能是亲来者才能体会得到的。所以我来了,西藏;我来了,拉萨。

    拉萨是一个让人感到亲切的地方,很多东西都是之前从来没有见过的,让偶这个猎奇者大开眼界。这里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和人们温顺的心态缩短了彼此的距离,让你行走在充满异域风情的大街上,丝毫感不到一点不自在,仿佛是在一个自己熟悉的地方,比如自己的家或者是和自己最亲密的爱人纠缠在一起。在拉萨很容易生出一种慵懒的情绪,或许是远足之后的后遗症,让人不由地想就这么啥也不干地发呆下去。

    拉萨的一切,都被照耀的一尘不染的样子,光亮亮地,闪着眼。于是很快,皮肤就健康的跟当地人似。走在街头和阳光融为一体,明媚而没有一点拘束,自然之极。

    没有高楼(听说在拉萨任何建筑都不能高过布达拉宫,以示权威),没有街头的无聊的打闹,抬起头就能看到近在眼前的雪山;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在一起悠闲地生活着:穿着藏服的信徒虔诚地摇着转经轮,各色皮肤的老外用那好奇的眼睛记录着这里的一切,新到的背包客匆忙地找着落脚点

    随意的走在街头,几乎任何时候都有呢喃的僧侣和信徒和你檫身而过,他们念叨的是什么,或者是那六字真言吧,我不懂也不需要去懂,但我晓得那是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不论怎么样,我都相信那是真诚又是纯洁的,纯洁的如同那远处屹立的雪山,通体雪亮。还有随处都能见到的游客,只要你愿意的话,与素不相识的旅行者聊天,说彼此的游荡。流浪中的偶遇总是叫人激动。

    大昭寺的广场是个消磨时间的好去处。八角街里的人们进进出出,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有,手里拿着他们喜欢的东西,广场斜对面的刚吉餐厅有着宽广的露台,清净又素雅。要些奶茶,香气四溢。拿起笔,我静心地写着文字,记叙着自己的行程。

    近在咫尺的八角街自然是要去的。八角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如果说布达拉宫代表统治阶级,那么环绕大昭寺的八角街永远是属于普通的平民阶层。应该说,八角街的概念不止是一人形的街道,而是围绕着大昭寺那一片旧式的有着浓郁藏族气息的街区。若是站在布达拉宫顶上,鸟瞰整个拉萨,在一片片掩映在钢筋水泥中丛林,惟有大昭寺一片经幡飘动,飘舞着炊烟。

    八角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藏饰。琳琅满目,看的人应接不暇。走在那里随时都会被热情的商贩们拉住,向你推销他们的商品。听说在拉萨不允许卖藏刀(不知真假,反正我看见买藏刀的就不多),可藏刀名声在外,地下活动必不可少。有位藏族的青年汉子向我兜售他的家传藏刀,我就利用网上泊来的知识对那个汉子的藏刀评头论足,唬得他以为遇见行家,对我非常热情。但不知早在去年的时候,就有一个来西藏的朋友给我带了把做工非常精致的藏刀回来。看上一个普通的唐卡,没有料想老板竟然要价3千大银。在一番讨价还价之后,还是不能少于1600块大银。我只好作罢。在八角街购物,一定要狠下心来使劲杀价,否则,事后必大呼上当,豆腐买成了肉价钱。

    在老城区,信步走进一条小巷,满眼是藏衣藏服,满耳是听不懂的藏语。几个小孩子在门口无忧无虑的玩耍着。我在一个小摊上竟然看到了雕牌香皂,娃哈哈矿泉水和乐百氏纯净水,还有周杰伦的双截棍在嘻嘻哈哈。在一个小旅馆布告栏张贴着驴友寻找伙伴,去日喀则,去珠峰,去纳木措,几个老外在唧咕着什么。相对与那些单纯的旅游景点,我更喜欢传统的藏民生活,质朴又有活力,沧桑又包孕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如今,拉萨的东城区一带依然保留着古拉萨的魂魄。这里不但布局着藏族特色的房屋和街道,而且聚集着来自各地的人们,许多人仍习惯穿着本民族的服饰,那从不离手的转经轮和佛珠昭示着宗教在这里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其实在藏人看来,宗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宗教。

    几个朋友打来电话问及的最近的情况,当听说我在西藏时惊讶的样子,现在我想来都觉的好笑。然后纷纷地敲诈我,让我回去时给他们带各种各样的藏饰。我想,回去的时候,我一定是大包小包,跟搬家一样。我最讨厌搬家。每一次的搬家都让我痛苦。这回,又跑不了。谁可怜啊。谁可怜我,我就给谁银饰。

    当然,父母并不知道我的西藏之行。我的电话一直开着。不然父母打不通电话时的对于孩子的担心我是能理解的。所以,他们来的电话,我就没有敢说来西藏了。都说自己还在工作,一切很好。被父母知道我一个人偷偷跑到西藏非担心死。对他们而言,西藏是一个比新疆还荒芜和偏僻的地方。那里的人野蛮而粗鲁。当然,我的父母不是那种闭塞的人,他们也经常从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外面的世界。只是对于一个从来没有来过这里的人而言,似乎就是这样的。

    9、拉萨的吃食

    出来玩谁如果不吃,这人不是傻逼就是神仙。神仙我是没有见过。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从来都是选择在一些小店寻找吃的。因为小店能吃出正宗的味道来。一些有特色的酒吧也是我的对象。那些所谓的大店、宾馆,我一向是很少去吃的。不但浪费银子,而且吃的不带劲。在拉萨,我自然如此。这许多天来,我一直在路边的小店吃东西。每次都可以吃上不同的味道,遇见不同的人和故事。

    西藏背包客餐吧的藏式牛肉饼和酸奶,已经出名了,去那的驴友很少有人不吃的。顺便还可尝尝美味的青粿酒。背包客餐吧同时也是认识新老驴友,包租车,结伴同游的好地方。我就在那里找到了去日喀则的同伴。冈拉梅朵是个很有风情的地方,也值得一去。

    比如,我遇见的那个来自郑州的大胡子,在背包客餐吧,他给我说了很多关于在高原地区游走应该注意的健康问题。在大昭寺后面的一个小巷子里吃东西时,对面是一个满脸胡子的老外,居然能听懂我那奇怪的英语。嘿嘿。

    自然,在西藏是要吃酥油茶和奶酪的。作为当地最负盛名主食,当然也吸引了我这个好吃之人。可能是离开家的太久了,吃着吃着我就没有理由的想起西安的面条了。八朗学旅馆的露天餐厅里我还和末然以及来自郑州的女生白可汀探讨起西安面食的渊源流长了。哎,太没有出息了。不过,初吃酥油茶和奶酪的我还真的有些不习惯。以前总是说自己的适应能力很强的。不说了,糗大了。在拉萨,主要是川菜。大大小小的川菜馆便步大街小巷。川菜如果说不好吃肯定有n多个四川人出来把你骂个狗血喷头,这是他们比较自负的东西之一。

    如果想体验藏民的生活,可到亚宾馆对面的德吉甜茶馆。虽然很脏,里头也乱七八糟的,但却是吃藏面和甜茶的、结识藏民的正主,价格也公道。拉萨各种藏民常去的甜茶馆,没有哪一个不脏的,价格也都一样。基本上除了甜茶和藏面,没有其它东西可供应了。一般驴友是不会去,深度背包客不得不去的地方。

    背上背包,带上耳机,偶乡党郑钧的“回到拉萨,回到布达拉宫”在一起的在耳边响起,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高高的太阳在人们的头顶飘舞,静静的拉萨河在城市的旁边汇入雅鲁藏布江。回到拉萨,回到自己的心灵,在这个迷一样城市。

    拉萨,再见。再见,这个谜一样的城市。

本站推荐:鬼帝狂妻:纨绔大小姐喜劫良缘,纨绔俏医妃魅王宠妻:鬼医纨绔妃邪帝狂妃:废材逆天三小姐魔帝缠身:神医九小姐医妃火辣辣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邪王追妻数风流人物小女花不弃

chuchu14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刘书阁只为原作者chuchu14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chuchu14并收藏chuchu14文集最新章节